7月9日,“清华首封录取通知书发出校长赠书《万古江河》”的新闻成为热搜,大家在恭喜来自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朱震霆同学的同时,上千万考生也在期盼着自己心仪的那份录取通知书。
高考录取历来都是万众瞩目,特别是一些省份出台了“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去报到”的严厉处罚措施之后师大二附中复读班多久开学,高考录取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惊人的放弃就读率
随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国内考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从高考录取率就能说明这一点。
1977年,被中断的高考得以重新恢复,在这四十多年里,全国高考录取率持续攀升,已经从1977年的5%,上升至2018年的81.13%。高的地区高考录取率超过了90%,在很多地区,传统意义上的落榜生已经不复存在!
与此形成对应的,是高得惊人的放弃报到就读率。
近二十年来,很多高考生在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后,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去大学报到就读,这并非个例而是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众多高校,每年都会遇到的问题,以至于“新生报到率”成为高校招生工作总结时经常出现的一个指标。
那么新生放弃报到就读率到底有多高呢?
据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报道,近年来,北京本科高校放弃报到就读的新生人数一般占新生总数的1%~2%。学历层次较低的高校,放弃报到就读的学生比例就越高,有的超过10%甚至更多。
来自江西某高校招生部门的老师曾称,高职(专科)院校报到率能达到85%~90%就已经是非常高的了,一些民办高职(专科)院校的报到率甚至只有70%左右。
2004年,教育部曾公布过一次放弃报到的具体人数。当年4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牟阳春司长透露,2003年全国大学发放录取通知书是428万张,但真正报到的有382万人,有46万人收到通知书后没去报到。也就是说,2003年的放弃报到就读率超过了10.7%。
在随后的十几年,考生被录取后不去报到就读的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如果按10%的比例来算,全国每年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被大学录取后而没去报到就读!
2
复读成放弃报到主因
对所有高考生而言,每个人都想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那些都已经拿到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了,为何不去报到就读呢?!这应该是很多人不理解的地方。
艺考界在认真分析发现,被大学录取后不去报到就读的,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达到了一本线,没有自己心仪的高校心仪的专业录取,而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录取的。这类高分考生往往想法坚定,有的更是冲着北大、清华的某些专业去的,一旦被调剂到他们不满意的专业,他们就不去报到就读,而选择参加复读;
二是一些上了二本线却没有达到一本线的考生,认为自己原本有上一本线的实力,但因为在高考考试中失误,迫于各种原因填了二本院校的志愿,又被录取的。在经过无数次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选择了不去报到,参加了复读。他们的目村就是想来年参加高考,冲一本线的名校;
三是没上本科线的考生,因为填了保底的高职专科院校志愿被录取,但心有不甘就选择了不去报到而参加复读;
四是选择去了境外或国外留学,就放弃了到国内院校就读;
五是生病或经济等问题,没有能力去报到上学。
综合来看,放弃报到的原因主要复读以选择更好的学校、专业和出国留学这两个方面。以复读为例,最典型的莫过于来自广西钦州的吴善柳。
被称为“高考专业户”吴善柳从2007年开始,走上了连续复读之路。他10次参加高考,曾被北大、北师大、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录取,直到2014年32岁的他以680分被清华录取。
显然,复读给了很多人能读大学和实现心中理想的机会。毕竟,高考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公平的一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自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考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1999年大学扩招;2001年起高考取消年龄限制,25周岁以上公民均可参加高考。正是如此,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复读生才居高不下。
以湖南省为例,2016年报考人数40.16万人,复读生4.48万人,占11.1%;2017年报考人数41.08万,复读生4.32万人,比例是10.51%;2018年报考人数45.18万人,复读生4.42万人师大二附中复读班多久开学,占9.8%;2019年报考人数49.9万人,复读生 5.6 万人,占 11.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复读生人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占比仍保持在10%左右,跟全国每年被大学录取后不去报到的人数占比基本一致。
3
放弃报到“黎叔”很生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被大学录取后不去报到就读的问题,成为高校每年都要面临的问题。
在高校看来,被录取后不去报到就读不仅仅是伤害了高校的面子,更在于挤占了高校有限的招生计划。
按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各高校招生都是严格按计划执行的,一个学生只会收到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如果收到录取通知书却不去报到就读,无疑会浪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传统985和211大学的招生计划是非常有限的。
在高校看来,国内大学录取通知书与国外高校请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为大学录取通知书在下发之前,有考生填报环节,如果考生不填报该学校,学校是不会录取的。换句话说,如果你填报了某个高校,就是你已经向该校递交了申请,当学校向你发了录取通知书后你又不去报到就读,那就相当于考生先答应后失约,这在诚信方面就存在问题。
假如想出国或者复读,考生可以放弃填报高考志愿;既然选择了填报志愿,就要认真履行职责,自己不满意的大学可以不填,填报后录取了如果对专业不满意,还可以申请转专业;如果去学校报到就读了对学校不满意,你可以考研另择高校。总之,被大学录取后不去报到就读,至少是考生失信了,会对高校产生不小的伤害。
据称,这伤害就是对来年招生计划的影响。
按某高校招生负责人的说法,根据现行高校招生政策,如果一个省份的录取名额被浪费到一定程度,来年可能会使院校在该省投放录取名额的时候不那么积极。
河北省招办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作为生源大省,河北省每年都要求院校尽可能多地投放招生计划。“但新生不报到让我们很为难,有的学校说,不是不想给计划,而是给了计划,你们省的学生考上了却不来。我们费尽心思上门要计划,考生却不去报到,第二年我们跟人家怎么要呢?”
正是因为伤不起的招生计划,正如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饰演的黎叔所说的那样,“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少省份特别是高考本科录取率比较低的省份,相继出台了严厉处罚放弃报到考生的相关政策。
比如,2018年7月河南省明确了对违背志愿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具体内容为:
1.对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不履行志愿约定的失信考生,当批次录取电子档案停止运转;
2.对录取后不入学造成招生计划浪费的,2019年再次报名参加高考将限制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量师大二附中复读班多久开学,在实行平行志愿的各批次,允许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不超过2个;
3.考生失信事实将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在普通高招录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可以作为对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据,拒绝录取失信考生;
4.今后,逐步将考生诚信记录在其他国家教育考试和招生录取中联网使用,并面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据了解,除了河南外,河北、湖北、内蒙古等省份也都曾出台过相关政策。江苏曾出过更严厉的政策,曾规定如果考生在上一年度被高校录取但不入学报到的,第二年将不能参加高考报名。由于这条规定因为太过极端,后来被废止。
从上述省份出台的政策来看,多数人都能理解他们的初衷。毕竟各高校给予的计划招生名额本来就不多,自然就难以容忍浪费录取名额的失信行为。
4
放弃报到对考生伤害也大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去报到就读,不仅对高校有影响,对广大考生的伤害也不小。
众所周知,在现行高校招生政策下,被大学录取却不去报到就读,也就意味着浪费了一个享受高等教育的名额,同时也挤掉了一个本可以被录取的另一个考生。
比如,前文提到的吴某,为了考上清华,参加过10次高考,9次被重点大学录取,但他放弃了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前面8次。
要知道,这些高校每年在各省投放的招生名额都不多。假如北大广西招生80人,但吴某被录取后却不去就读,这让同年入围北大却因一个名额之差落榜的考生怎么想?
北京化工大学招办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从大学招生部门的角度,无疑很心疼那些被放弃的录取名额,如果这些名额投放给西部的学生,那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可能就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除了影响其他考生,对被录取后不去就读者本人同样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是当年不会被其他高校录取。按规定,考生被正式录取后,高校和考生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退档,考生也不得再被其他学校录取。大学开学后,若考生逾期未报到,相当于自动放弃,学校将对考生作自动退学处理。
二是在个别省份或地区,会被当作失信行为记入诚信档案,甚至在来年参加高考、填报志愿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是可能会出现重复学籍。一般而言,高校学籍都是在开学时进行注册的,但也存在人为疏忽的情况,就是学生本人没有去报到,仍然被注册了学籍。如果复读后考上了另一所大学,很可能会出现两个学籍。届时,可能读了几年大学却毕业证等。当然,现在全国高校学籍系统是联网和统一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几乎不可能。
5
期待多方满意的改革措施
综合上述各方来看,不管是各省招办、高校还考生,被大学录取后不去报到就读会对多个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出台的处罚措施,有人认为,既然在高考招生时投档之后高校还能退档,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学生在录取后不去报到呢?大学我考上了,去或者不去都是考生自己的事情,也是考生的自由,怎么不上大学还会被处罚呢?
特别是在平行志愿填报规则下,考生如果选择了志愿服从调配,就极有可能被调剂到没填报的、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里去;如果选择不服从调剂,就很容易被退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被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不去报到就读就是不诚信,这显然不合适。
当然,也有人认为,相应的处罚措施能够逼迫考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填报志愿,从而有效遏制学生失信情况的发生。
也有人认为,所谓造成招生名额浪费、占用他人升学机会等说法,完全是一种宏观上的理解,却没有考虑到考生个体的差异。假如被调剂到考生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单纯依靠诚信等惩戒逼着考生去就读,这对考生来说是一种煎熬,对高校、对国家而言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样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如果因为一个省份有学生被录取后不去报到而裁减对这个省份的招生名额投放,那这样的做法也显得太狭隘。
毕竟,被录取后不去大学报到就读,确实有合理的理由和不得已的苦衷。
那么有没有令各方都满意的方案呢?
有人认为,造成现在的问题跟现行高考制度有非常大的关系,想从根源上进行解决,有关部门完全可以通过高考制度改革,在明确新生报到与否的相关责任,建立约束机制的同时,对高考招生制度作出适当调整,既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又不会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比如:
一是借鉴国外做法,把录取通知书的性质由“通知”改为“请柬”,让足够优秀的学生可以同时收到多个学校的录取通知,然后从容做出选择。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填志愿的时候安心“冲高”、选择专业等,就不用过于担心自己被不喜欢的院校或专业录取。
二是可以设置接受录取的答复时限。比如院校在决定录取某考生时,在还未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增加联系考生确认环节,征询考生是否愿意就读有意录取他的院校和专业。如果接受录取就要来报到,否则承担相应违约责任;如果考生不接受录取,就可以忽略这个考生。
三是实行超额录取。目前,各个高校、各专业在哪个省份招生多少的指标,是由主管部门决定的,考生能填报多少个学校、专业的志愿也提前设定的,但最终只能有一所学校向他发出某个专业的录取通知书。那么,学校完全可以实行一定范围的超额录取人数。如计划招生90人,可根据往年的报到率进行大数据分析,适当增加录取名额,以应对放弃报到的行为,争取最后实实在在来报到的人数有90人,这样就不存在浪费招生名额的事情。
四是全国各高校可以大幅降低在读学生转专业的限制,甚至可以多次转专业。这样一来,学生哪怕是被录到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完全可以通过转专业来弥补。
退一步讲,即便不容易转专业,也可以放宽辅修第二学位的限制。就像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组成的武汉七校联盟一样,各自拿出本校特色优势专业进行联合办学,这七所高校的本科生,可以任选其中一所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或专业课,可拿双学位,实现“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七所名校”。这样,学生就更容易选到自己满意的学校和专业。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措施无疑会加大校方等相关招生人员的工作量,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长远来看只要利于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这些方法是值得尝试的。